電視新聞在一個有限的平面空間里實現(xiàn)其功能和價值,但它自身卻是以一種多維的形態(tài)而存在。
視角一:現(xiàn)象、本質和價值
要想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不能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既要善于宏觀把握,又要能夠微觀捕捉。一家媒體關于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報道,除了領導講話和程序性說明外,還有:
1.歷年來都是以工作命名,但今年卻改為獎勵大會;
2.一等獎獎項增多;
3.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比例加大;
4.知名跨國公司科研成果獲獎增加3倍。
第一點揭示出政府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第二點揭示出當地科技實力的增強,第三點揭示出科技的魅力、價值和貢獻,第四點揭示出當地在國際經濟發(fā)展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這些都是會議透露的信息,但又不是在會議報告中明確指出的,而是通過比較和提煉、深入思考得到的。這樣從現(xiàn)象著眼,揭示本質是任何照本宣科、摘摘剪剪都無法比擬的。要做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就必須善于對一些信息從縱向和橫向進行比較,放到一個廣闊的時空背景中去考察!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新聞的筆觸“身”必須在“此山”,但思維卻可以站得高一點、離得遠一點,這樣往往可以找到更大的價值。
視角二:結構、內容和效果
結構和內容的有機組合決定效果。在很多情況下,新聞的基本結構可以從“事實、背景、趨勢、關聯(lián)”這四個關鍵點上來把握。
一篇“洋快餐帶來的困惑”的報道是這樣來把握這四個關鍵點的:
事實——大部分小孩子喜歡吃肯德基;
背景——喜歡吃肯德基的小孩肥胖現(xiàn)象增加;
趨勢——專家建議接下去該怎么辦;
關聯(lián)——提倡平衡的營養(yǎng)結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篇報道清清楚楚,脈絡分明,有理有節(jié),充分將位于原點的一個孤立事件延伸拓展到時間和空間的軸線,并產生了對相關現(xiàn)象的“共振”、“共鳴”效果。
對于結構和內容的把握還可以通過“解釋、確認、質疑”來充實。
前幾年,我國公布對一些國家進口的含牛羊成分的化妝品禁止銷售的消息后,有媒體立即報道了:
“扮美也須小心 瘋牛病已殃及化妝品”;
“地產化妝品與‘瘋牛病’無染”;
“禁令下達反應不同 專家認為不必緊張”等。
這些新聞首先解釋為什么化妝品和“瘋牛病”有關系,還報道了市場上有沒有禁銷產品以及商家的反應態(tài)度,既確認了國家的禁止消息,又對市場狀況提出質疑和解答。這樣的結構和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的不確定性,新聞的生命力得到增強,擴大了傳播效果。
視角三:角度、深度和力度
在確立新聞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選擇報道角度就成了一個新的課題。在某種程度上,角度決定深度,深度又決定新聞傳播的力度。一個新聞事件往往包容大量信息,角度的選擇就是要在大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在最有價值的信息中還應該選擇最受關注的信息,由此下手展開報道。
如上海轟轟烈烈申辦世博會,可謂家喻戶曉,人人支持,但為什么要申辦世界博覽會呢,這是很多人想知道但并不清楚的問題。針對人們普遍的疑惑,上視新聞報道了這樣一組消息:
“世博會將推動上海會展經濟”;
“世博會將推動上海旅游業(yè)飛速發(fā)展”;
“促進文化交流 提升主辦國國際名望”
這些報道從經濟、政治、發(fā)展的角度用述評性的手法勾畫出申博的美好藍圖,讓市民充分了解申辦好以及為什么好的原因。在這樣的角度下,深度、力度也就自然而來。
視角四:細節(jié)、亮點和賣點
新聞報道中細節(jié)往往最有沖擊力、感染力,能夠打動人,有時候細節(jié)就是“亮點”,細節(jié)就是“賣點”。
在申辦2010年世博會期間,國際博覽局官員在上海考察上海展覽館時有媒體就展示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
今天讓考察團一行頗感意外的是,在他們來到介紹茅臺酒得獎故事的展示臺前,竟然真地喝上了得到過世博會金獎的茅臺酒——(同期聲:我們都知道中國茅臺酒在1915年美國費城舉辦的世博會上獲得金獎,但是一開始茅臺酒根本不被人注意。)城市規(guī)劃館的講解員向考察團介紹說,當時中國展銷商為了引起參觀者對茅臺酒的注意,故意打碎酒瓶,芳香四溢的茅臺酒立刻引得人們紛紛品嘗,由此在世博會上一舉成名,獲得金獎。(下面請每位賓客享受一下茅臺酒的香味, 當然你們不用把它打碎。)(實況)工作人員還拿來了酒杯,讓每位客人都品上一口。(實況)一個世紀前,中國的茅臺酒要打碎了才能引起人們注意,現(xiàn)在,國際展覽局的官員在中國欣然品嘗茅臺,這不僅在茅臺酒的歷史上又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有力地證明,中國已經越來越融入世博會。
上面這篇電視新聞報道短小精悍,長度不足一分鐘,通篇幾乎都是現(xiàn)場實況。這一細節(jié)事先并無安排,如果記者沒有這種捕捉細節(jié)的敏感,就無法出色地完成這篇報道。由此可見,要能夠發(fā)現(xiàn)細節(jié)、捕捉到細節(jié),就要求記者有出色的預見力,能夠在事前有所感覺,事中同步捕捉,事后精心組織。
視角五:主題、主體和主線
與電影藝術化的畫面不同,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組織更像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往往被輕視,國內很多電視新聞欄目在畫面上不大講究。但實際上,新聞報道所關注的現(xiàn)實世界往往紛繁復雜,新聞畫面都是轉瞬即逝,因此電視新聞報道在運用畫面語言時必須理性看待很多細微的差別以及變化多端的現(xiàn)象,提煉出主題、主體和主線。
對于電視新聞報道而言,要想對受眾傳播一種訊息,就必須使畫面的主體構成一條主線,并將其服從于一個傳播的主題。
電視新聞的畫面語言主體可以看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有界限的,它根據對象在輪廓和外表上的明確特征來感知對象。電視新聞報道《人工林里來了野生鹿》中,畫面語言主體和主線就是人工種植多年的樹林中幾只鹿在漫步以及歷史環(huán)境的變遷。這表達了在一個特定的區(qū)域,特定的歷史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對自然態(tài)度的變化與進化。另一種是無界限的,它是指感知聽命于純粹的視覺外貌,并且能夠放棄實在圖樣。如表達官商勾結,黑礦主置工人生死于不顧,導致大批工人染上無法治愈的職業(yè)病時,鏡頭從無助絕望的工人臉上搖到背后樹上的一張巨大的蜘蜘網上,并定格,其意義不言自明?傊娨曅侣劗嬅嬲Z言主體的確立和主線的形成既是一種理性的決定,也是一種感性的選擇,一切要視主題內容而定。
視角六:構思、構圖和構建
構思是形象思維,是考慮在影像中呈現(xiàn)什么。比如在電視新聞《江村的追思》中,為了呈現(xiàn)江村人民對費老去世的悲痛之情,就選擇了悲痛無語的老人、靜靜流淌的小河、空空的房間中桌上一杯青豆茶冒著熱氣、默默致哀的人群以及航拍的沃野、巍巍青山等內容。這些內容既有時間的跨度感,又有空間的距離感,表現(xiàn)的不僅是一個村莊的追思,更是一個時代和民族的追思,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更為樸實和令人感動的情感。
電視新聞報道畫面語言的構圖是一個組織過程,它要求通過對角度、景別、層次等環(huán)節(jié)的把握,從混亂的事物中找到秩序;構圖還是對諸多要素的反應過程,要形成一種客觀、理性、準確、貼切的形態(tài),目的是讓這些要素向受眾傳遞主題的訴求。在表達流浪兒童缺乏關愛的一條消息中,作者從一群流浪兒童前行的背影搖到路邊一只正在添崽的小貓身上并將畫面定格,充分表達了對家庭、對社會的質疑和警醒。
構思和構圖的有機統(tǒng)一可以充分突出主體,體現(xiàn)主題,使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語言既是意義的傳播,又是意義的構建,在這一過程中畫面語言便實現(xiàn)了自身的功能。